文|《财经》记者 降蕴彰
编辑|王延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级,越南、泰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农业大国纷纷宣布暂停粮食出口。疫情冲击下全球粮食供应链异动对中国粮食市场带来什么影响?民众吃饭问题是否会受到波及?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中国部分粮食进口虽有短暂压力,但总体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
多年来,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排在首位的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也就是确保小麦和大米的自给自足。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同比增长0.9%。而当年中国进口大米348万吨、进口小麦254万吨,分别仅占国内消费总量1%和2%。
中国农业农村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提示《财经》记者,中国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优质小麦和优质水稻,主要是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起到品种的调剂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还出口一定数量的小麦和水稻,比如,2019年中国出口274万吨大米、出口31.3万吨小麦。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了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的面积和产量的总体稳定,守住了民众口粮安全的底线。
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吨-1.3亿吨,主要是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等,其中进口大豆占比高达80%左右。目前,巴西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2019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5767万吨(比2018年的6610万吨减少12.8%),约占当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67%。
目前,巴西大豆收获时节已进入收尾阶段。根据巴西大豆生产者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预计巴西今年大豆收成有望达到创纪录的1.21亿吨,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
前述中国农业农村部官员告诉《财经》记者,在大豆丰收年之际,巴西有意扩大在中国大豆市场的份额,这无疑会对下一步中国进口大豆的价格起到稳定作用。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院长焦善伟、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等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疫情之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非洲。一旦疫情在非洲的许多国家大规模蔓延,必定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危机。
中国口粮自给自足
粮食库存与消费比是衡量粮食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库存与消费比低于 17%,就也许会出现粮食短缺状态,低于14%则为粮食安全紧急状态。
中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保持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在粮食储备方面,现行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两套粮食储备系统,起到了粮食"蓄水池"的作用:当粮食生产过剩的时候,国家为了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调整最低购买价标准,购买这些粮食存入粮库,相当于水库蓄水;而当粮食紧缺的时候(如干旱、饥荒),粮库内的粮食开始进入市场,相当于水库放水。这样既能够完全满足粮食市场需求,又能起到稳定粮食市场行情报价的作用。据焦善伟介绍,目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高于17%的国际警戒水平。
中国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4月2日解读中国粮食进口结构时也表示,中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等饲料粮为主,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去年结余2.8亿多吨,可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具体到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现在中国年均消费量约为2亿多吨,而2019年全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主粮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农产品2300.7亿美元,同比增5.7%,其中进口包括小麦、大米、玉米三大主粮在内的谷物1082.7万吨,整体上,这三大主粮的进口量仅占全国当年消费量的2%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从产销上看,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是能实现自给自足的。
与进口三大主粮不同,中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进口量连续多年都保持在8000万吨以上。从目前看,美国、巴西、阿根廷的疫情形势都比较严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延,中国进口大豆的供应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再进一步,如果中国与巴西、美国、阿根廷之间大豆贸易不能畅通,中国进口大豆的压力就会传导到价格上。
对于下一步中国进口大豆存在的隐忧,前述中国农业农村部官员表示,从近期来看,虽然主要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限制"有所升级,但并不算严苛,对大豆装运没有形成实质性影响;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巴西因受疫情影响,一些主要港口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但装运工作并未出现中断。3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1000多吨大豆,将与近期运抵中国港口。
3月中国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大幅上扬,部分地区高达4500元/吨,比进口大豆价格每吨高出近千元。焦善伟告诉《财经》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春节之后,中储粮为了完成年度大豆库存轮换,在东北大豆主产区进行大豆收购,将收储大豆价格从4200元/吨上调到4520元/吨,导致贸易商和农户惜售,整个东北地区大豆价格坚挺。目前,中储粮的大豆收购已经结束,"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大豆价格,后期回落风险较大"。
焦善伟透露,目前,中储粮库存大豆较为充裕。他预测,由于近期中国大豆现货价格持续上涨过快,中储粮大概率会在4月通过拍卖陈豆来平抑大豆现货价格。加之,下一步中国进口大豆大量到港,预计未来两三个月内,中国国内大豆价格难以坚挺。
前述中国农业农村部官员介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坐巴西大豆最大买家。现在巴西大豆已进入收获时节,该国今年大豆产量或将达到创纪录的1.21亿吨。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方面掌握的信息,巴西方面对中国大豆市场需求充满期待,这无疑会对下一步中国大豆市场行情报价起到稳定作用。
警惕非洲发生饥荒
疫情全球蔓延下,多国考虑到本国粮食安全问题而实行了限制出口的政策。一些专家担心:多国囤粮, 可能会引起世界粮食市场出现混乱,进而引发价格波动和攀升。建议各国不要限制粮食出口。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给基本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个别年份产需不足迹象还是比较突出。尤其粮食供给的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整体上来看,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
据专家介绍,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1亿人因冲突、干旱等原因缺乏粮食安全保障。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非洲国家约36%的大米需求依赖进口,支出约40亿美元;到2020年,预计非洲国家每年将为进口大米支出70亿美元。
刘守英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对农村的粮食生产影响并不大,也就不会导致全球粮食出现明显减产,但会对全球粮食供给链条带来较大的影响。随着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一些国家都必须在保护民众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之间做出平衡,严格限制境外人流和物流入境,这就会切断全球经济活动的正常流通,与此同时也就切断了粮食在全球之间的供给链条。
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全球并不缺少粮食,问题主要在流通环节。目前限制粮食出口的是部分大宗商品定价权比较弱的经济体,国际主要农业出口集团和大型买家一般是通过期货来买卖粮食。他人为,推动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一方面是疫情对粮食运输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美国货币超发政策令一些粮食出口商担心订单收益受损,因此做出暂停出口的决定。
目前,非洲许多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均无法满足粮食需求。马文峰说,"东非的许多非洲国家已经遭遇了蝗灾,这场蝗灾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因此需要进口较多的农产品。如果许多国家之间的粮食贸易受到限制,这些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严重。"
近期,越南、泰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农业大国出台的粮食禁止出口政策已经造成市场恐慌,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粮食贸易阻断、粮价大幅上涨将会影响一些国家的政治稳定。
"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出口限制举动,导致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供应短缺。此类市场反应可能改变粮食供需平衡,导致价格飙升、波动加剧。"3月3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一份联合声明中发出警告,"以往的危机告诉我们,此类措施特别不利于低收入缺粮国和那些需要采购粮食以援助饥饿人口的人道主义组织。"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各个国家应该参与到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救助中去,这会给全球的粮食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的供给压力。3月28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目前全球有1.13亿人正在遭受严重饥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四分之一的人口食物不足。对粮食供应链的任何破坏都将加剧人类的痛苦,让减轻全球饥饿的挑战变得更为严峻。新冠疫情对一些最贫穷国家造成的国民健康影响仍然未知,但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因政策不力而导致的粮食危机,都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的人道主义灾难。
屈冬玉呼吁, 必须千方百计避免此类后果的发生,而防患于未然能减少所需付出的代价。全球市场对于缓和各国、各区域的供需冲击至关重要,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努力,确保将粮食供应链的破坏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