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要闻 > 正文

原子智库后疫情年代的数字经济

2020-04-13 14:16:33  阅读:3943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文/江小涓 编辑/杨溪

出品 | 腾讯新闻×原子智库

2020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令很多人、很多领域都蒙上一层忧虑;对经济、产业、国际格局的悲观声音,四散弥漫。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或者把目光聚焦,对情势的判断可能会颇有不同。

比如,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并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多年的江小涓教授就注意到,此次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可圈可点的应用、一些数字经济平台巨头的耀眼表现,并对中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前途信心满满。毕竟,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产业规模和一批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数字信息企业。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华公管院“2020干部培训公益年计划”系列讲座第三讲,发表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演讲。

本期“原子智库”分享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以下为正文:

看数字经济,两条线:一是长期趋势,一个是近期的赋能。

长期趋势,讲4点:一是党和国家格外的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二是新技术会提供发展新的支撑;三是产业互联网发展提出的要求;四是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出的要求,这是长期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向好的趋势。

近期赋能,也讲四点:一是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中间表现非常优异;二是近期“新基建”概念的加入和比较热捧;三是可以启动新的服务需求;四是在这次防疫中间,企业的能力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展现,被更多的公众所了解。

按这两条线,今天跟大家介绍这样7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党和政府格外的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第二,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确实大展身手;第三,新的技术会拓展新的空间;第四,我们要启动更多的服务消费,都是大家期盼已久的;第五,产业互联网会加快发展;第六,中央要求的服务业、制造业要融合发展;第七,今后数字经济发展中,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要各归其位,发挥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

1.政治局集体学习4次是关于数字经济

先看第一个方面,党和国家是格外的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的。这一届中央政治局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9次学习,其中4次都直接和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相关。这4次中央政治局学习的内容,一次是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一次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再有一次是全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10月,讲的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央政治局要管国家那么多的大事,4次集体学习,19次中间有4次都和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相关,充分表明,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中央一个长期的战略考虑。

除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外,中央多次重要的会议、重要的决定,都提到了所谓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最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就提出了要加快5G的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后边历次政治局会议,还有在防疫中间中央开的几次重要会议,都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这样一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对此也做出了多次重要的部署。2019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技术产业。当年5月份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技术进步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新近的2020年1月份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等等。

能够准确的看出,中央对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要求,始终如一,持续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格外的重视;并不是面对疫情的一个急就章、一个临时的应急决策。

2.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中的突出表现

第二,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中的突出表现。这样的一个问题简单概括归纳,也是两条线: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作用,在疫情下的社会生活中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防控中,数字技术在患者诊疗、疫情、地图、人群追踪和分类管理4个方面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方面,数字技术在餐饮外卖、在线教育、协同办公和零售电商领域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患者诊疗:数字经济有几个在疫情中才比较成规模应用的新的方面。一是智能医疗机器人在医院的应用,它可以传送很多物品,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起步和尝试,它替代不了医护。二是智能化的医疗影像分析技术。这提高了速度和诊断的准确率,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的科技平台企业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三是远程医疗,特别有5G——其实有的也不一定是5G——为在线专家的远程会诊创造了条件,解决了疫区专家资源不均匀和安全性的问题,这次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疫情地图:可视化地显示疫情、全球实时动态确诊。现在很多城市,点开以后可以知道今天新确诊的病例在哪里、他去过哪里,追踪非常详细,也非常有用。

人群追踪:你乘坐过哪趟交通工具,这趟工具上是不是有过确诊和疑似病例。自己录入进去以后就可以查询,也是非常高效、很有用的一种用途。另外,可以分类管理,比较典型的就是健康码。公众在线申报健康信息以后,可以生成绿、黄和红色的码,来展示这个个体带病或者疑似或者是风险高低。健康码这次应用非常广泛,应用人群大概已经接近10亿人了,所以是很有效的一个管理办法。

这是数字技术在助力疫情防控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的几个方面。同时,数字技术在保障社会运转方面,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在线教育:这次通通推迟开学,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如果完全在家不能正常按节奏进行课程教育,还是会非常焦急,后续带来的问题也会很多。所以大中小学都开始进行远程授课。特别是钉钉,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支持了各种创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一个数据讲,3月11号,全国有14万所学校、290万个班级是在钉钉开课的,覆盖了1.2亿名学生,有350万名教师在钉钉当起了主播来上课。

二是外卖:外卖特别是“美团”、“饿了吗”这些大的外卖集团,这次为保障老百姓的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隔离在家的民众有饭吃,有必需的物品来用,也把宝贵的医疗资源配送到了医院和病人。由于外卖量增加,疫情发生后,在那么多企业裁员的情况下,美团新招聘了33万多名骑手。

三是零售电商:确实推动了无接触购物和配送,缓解了疫情对大家日常正常生活的影响。我本人也经常用每日优鲜,它交易额大概是平时的两倍;家乐福“到家”业务的订单同比增长了将近6倍。我相信在线的每一位同事,在疫情中间,一定对保障日常生活运转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有深刻的印象。

四是远程协同办公:复工以后,很多企业是不能够满额到场来办公的,所以科技企业提供的远程办公视频会议,降低了人群集聚的风险。像我们学校,像我们学院,主要还是采取网络会议的形式。“腾讯会议”的用户成倍增长,到3月底,日活跃账户数超过了1000万。当然,会开的太方便了,也有问题——我们平常开会也不那么容易,大家都得到现场;现在,无论何时,说开就开,大家也有点感到不适应,有时候对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光大家熟悉的这些——外卖、会议、教学等等,数字企业还在不断的创新之中。

比如,刚刚开始开放一些景点,美团和景联会(中国景区协会联合会)共同发布了一个防疫标准,符合标准的景区,在它的页面上就会标注为“安心玩”景区。清明节期间,“安心玩”景区收获的客流量,是非安心玩景区客流量的2.1倍,它给公众了一个防疫的标准。另外,它和饭店协会联合推出了防疫标准,注明了“安心住”的酒店。也是在清明节期间,“安心住”酒店的间/夜量是非安心住酒店的1.6倍,参加“安心住”民宿的房源订单,实现了40%的增长,是非安心住民宿房源的1.7倍。这都是这些大的数字技术企业,根据当前防疫、复工正常生活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疫情期间,除了保证我们国内民众正常生活工作之外,这些企业还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数字企业的优秀度和责任感。比如,钉钉它被联合国推荐给学生,全球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远程学习——他推荐了多款远程学习的可用软件,钉钉排第一。上个月,腾讯又被联合国作为提供远程通讯支持的首选平台。

3.新技术拓展了新的空间

第三,新技术拓展了新的空间。其实就讲到5G的应用到底如何来拓展下一步的数字产业、数字生活。在疫情之前,可以说最近两年多,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有减力的趋势——总体上还在增长(有些也不增长了),但增长的速度和势能有所减缓。这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从市场来讲,最近一年多,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上网时长的增长出现了明显减缓,有停滞的趋势。用户数和单个用户数上网时长相乘,是国民的线上总时间,这其实就是数字服务企业的市场规模。

简单的看几个数字:移动互联网上网人数出现了停滞,大概在去年年中到达过一个高点,实际上活跃用户数是下降的,最近几个月才刚刚开始走平,但总数的增长现在看来比较困难——当然,再往下走也不可能,用户也很难再减。移动互联网人均上网时长也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从2008年开始,中国人均上网的时长是一个非常陡的上升趋势,大概在2016年开始这个趋势就比较平滑,从去年年初开始,人均上网时长绝大多数都是停滞的,过去半年略有上升,但也非常平,大概6小时左右,最高我们到过6.3,现在是6.2,这就是我们互联网上网的一个人均时长的表现。

二、从供给侧看,互联网新产品的表现总体比较贫乏。和前些年相比,我们期待了好几年的无人驾驶、量子计算、3D打印、机器人,都还没有真正消费级应用的突破,放不了量。

三、国内外多数互联网企业业绩平平,甚至下滑,股市表现也不佳——不是所有的都如此,但总体看,这个趋势还是很明显。

出现这种数字经济发展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4G技术上的支持之下互联网能够支持的产品,需求已经比较充分的饱和——新一轮发展,都是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撑。

新产品的出现,特别是巨头们再三讲的“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消费互联网是上半场,生产互联网是下半场。巨头们希望进入下半场,但还没见到那种希望的热闹场面,原因还是目前技术支撑不够。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内容、性质,是很不相同的。产业互联网连接的是一个一个很不同的专业部门,它是一道一道的崇山峻岭,每个山头、每个行业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消费互联网连接的是需求很相似的消费者,一个互联网面对C端消费者的平台,它是一马平川,对所有的消费者都适用,它连接的内容不一样。消费互联网主要连接的是信息,产业互联网连接的是信息加设备的实时状态,就是物联网,需要的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是消费互联网不可相比的。

举个例子,无人驾驶:一辆车接受的信息要非常及时,汽车时速80公里时,如果时间延迟一秒,这车就跑出去了22米,可以想象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必定有交通事故发生。如果它的延迟可以在毫秒级别,同样的时速,它只跑出去几厘米——这样的无人驾驶安全的保障,是可以被公众所接受的。它一定需要一个很低很低的时间延迟的保证。所以,移动互联网下半场需要的技术保证是不一样的。

数字产品的革命性创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讲两个最基本的:一类是要有支撑移动物联网大规模实时连接的能力,因为有海量的机器类通讯、有很多传感器的高密度分布。这类最典型的,就是智慧城市建设。另外一类是,对时间要求非常准确、及时的这些行业来讲,是需要超高可靠性、绝对不能出问题,时间延迟非常低通信能力,这样做才能够满足很多行业更高标准的要求。比如工业生产线上对机器操作的精准,比如远程手术需要的这种精准度,以及无人驾驶所要求的。

从新产业互联网新的消费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来看,5G的应用前景,的确是激动人心的,还是非常可以期待的。

这时候,再回头看“新基建”。“新基建”的概念,从2018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之后,现在大概集中在这几个方面: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最近又加上了数据中心建设。从支撑数字经济下半场的角度看,5G和5G+产业确实具有基础。我本人还是认可这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的。

“新基建”到底规模有多大?这也是大家争论的问题。讲基础设施建设,只讲方向,不讲数量,有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到底规模有多大?我本人没有研究,就转述一些我觉得较为重要的研究。

一个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这是工信部下边的一个机构)的报告:未来5年,2020~2025年,5G商用将直接带动中国10.6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产出,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24.8万亿;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3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还有一个是国际上多家咨询公司进行了综合的预测,但是对具体产品来讲的:如果2019年以后5G能够全面部署,到2025年,5G手机可能会累计达到50亿部,基站建设会达到650万个。

总的来讲,从这些权威机构的算法来看,5G信息基础建设和它带动的后续消费,数量还是可观的。

这虽然不是我算的,大家也就姑且听一听,但是我相信下边这几条:

一是中国有优势、有好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有应用5G的很强的能力:中国是提前部署、加快部署的,全国的5G基站建设规模已经接近16万个;已经有50个城市开启了5G商用;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已达到了1000万人。另外,中国云数据中心资源的供给,比如阿里云,已经是全球第四大的云服务提供商了;全球500个超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中,32%来自中国,仅次于美国的37%。这也是中美差距可以量化中一个差距很小的领域了。还有,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也很快。我们的大的平台企业,在5G应用非常相关的领域,都是比较领先的——比如人脸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行业、应用这些领域,都已经有一些国家级的开放性的创新平台在加紧建设和运作。

其次,中国有巨量的消费者和大规模的产业基础。这个很重要。因为数字经济初始投资很多、但扩展用户规模的边际成本非常低,所以它有非常清晰的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中国的巨量消费者能支撑多个巨型平台的存在,可以同时达到规模经济的效应,达到范围经济的效益,也达到竞争效应,还能同时实现多样化。我们产品的迭代是非常迅速的,这也是我们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因为平台性企业规模不够大,它就没有竞争力。如果对一个市场不够大的用户群体来讲,达到规模效应以后,它会排除竞争者,所以又达不到竞争的效应。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巨量消费者的国家来讲,仅国内的市场就可以允许多个巨型平台的存在。

二是我们有很大规模的实体产业,它能够支持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因为产业互联网是在一个一个领域做,如果产业规模不够大,平台服务的用户不够多,从商业化运作角度讲,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平台的建设费用很高。中国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平台,能连接非常多的产业、企业和设备,使这个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在成本和效益方面是一个可行的选项。大规模的实体产业还能支持生产服务性非常专业化的、数字化的发展——主要还是能够提供可观的用户。

比如深圳就有超过6000家工业设计机构,能够提供非常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以电子信息产品、手机为例,做方案设计的、做外壳设计的、做外观设计的、做板面颜色设计的、做电路设计的、结构设计的、主板设计……就是它可以把一个不太大的产品分工得非常细,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越细、经济效率也好。分工细了以后,它只做一点点单品的价值量是不高的,所以它需要放量,需要有规模。所以,背后有一个大的产业支持,专业服务商就可以变得非常丰富、非常深入、非常细化。

再往后,我们有大数据、有机器学习,机器学习需要巨量的数据不断地输入,它才能够来学习。中国在任何一个平台上,在制造业平台上,我们大家可以录入的供机器学习的数据,应该都是全球最大的,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呢?专业化的服务。比如,办公座椅这么一个非常聚焦的很具象的产品,中国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600亿,全球80%的办公座椅是中国生产的。有了这么大的生产商,设计商就可以很专业化。

我去年去了一下光明家具,这是中国很老牌的一个企业,它每一个系列的家具,背后是一组设计商,时尚的、兼顾的、传统中式的、非常西方现代的,有不同的系列,每一个系列后边不是一个设计商,是一个体系的设计商。甚至有的椅子只设计椅背的舒适度,也可以要专门的设计商。所以,有了非常大规模的用户之后,生产服务企业可以做得非常专业化。

我们有一个专家,王晓红女士,专门做设计行业研究,研究了很多很细的案例,非常有意义。她提供了一个专门做办公用椅一类的设计商——米朗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商,她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她需要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细致的分工的匹配。确实,对这样企业来讲,它如果只对一两家制造企业,它达不到一个企业生存的数量标准,那么这个企业直接面对几十家座椅的生产商来提供设计,所以她非常专业,做得非常好,产品工具的迭代、软件的迭代,都可以做得非常快。

中国还有一个优势:有一批好企业。真正数字时代,好企业是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础。它不光有能力,还有价值观。在这次疫情危机中间,由于对网络空间的需求升级非常快,这些企业都是几天几十天时间,几乎天天在更新版本,天天在加速工作。

比如“腾讯会议”,它也赶的很巧,是去年12月刚上线的,就赶上了这一次大规模的应用。它上线以后保持着非常快速的迭代,100天更新了20个版本,8天能够扩容超过十万台云主机。再比如钉钉,为了满足中小学在线教育的需要,持续升级了在线课堂的直播功能,把它支持直播、录播混合式的创新教学。在中小学开课以后,在阿里云也扩容了十万台的云服务器。这些企业大概已经不是996了,这些同事会非常辛苦的工作——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特殊时期比较正常的可以运行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所以,中国有这样一批好的企业,既展示了能力,也展示了它们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企业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数字企业的优秀度和责任感。有一批湖南的援鄂医疗队,他陆续撤回去了。但随着我们国内疫情的平稳和下降,全世界的疫情在爆发,那么国外的医院和医生对怎么应对新冠肺炎,他的经验积累是不够的,特别需要中国的援助,但显然我们远程去人的话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样,马云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阿里健康和钉钉,就搭建了一个国际医生交流中心,非常快。

援鄂医疗队往回撤的同时,他们就在做这件事情,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护工作者,能够实时交流最新的疫情防控的临床经验。而且他们用数字化的方式,支持11种语言——AR翻译。这样他的交流才可以没有障碍。各国的医务工作者既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和中国医生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参加我们医院的分享直播课堂。这个效果很明显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马云跟我说的时候,我还很不像话地问了一句:你这收费吗?马云说,我这是救命,我收什么费,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全球是一个共同体。这确实在全球展示了我们企业的责任感和能力。中国有一批这样的好企业,有这种胸怀、有这种情怀,将来的发展是应该很有前景的。

再回头看一下,新基建也罢,5G产业也罢,新一代数字经济也罢,将来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

先说基本定义。数字经济有两种形态:一种是5G产业化,5G的手机、5G的基站和5G应用中间的一些发展;另一种是产业+5G。比如,教育行业是存在的,有了5G以后,有了新的教育的形态出现。

这张图是对美国2016年数字经济所占比重的一个估计,差别非常大,BEA算的大概只有6.5%;中国信通院算的,大概超过58;这是麦肯锡算的,它算法上有点差别,就是只算5G产业,还是把产业和产业+5G两种都算上。纯粹的5G产业,它的比重很低,满口径的5G产业和产业+5G,比重是很高的。总体上来看,在数字产业经济时代,两种类型的产业加5G——就是产业和其他各类产业+5G技术应用——前景是更广泛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大家可以对新一代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乐观的预期。

在5G技术加持下,产业+5G的空间就很大了,我们数字消费应用有新的前景,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有非常广泛的前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也有很好的前景,公共服务的应用也有很好的前景……我们有很多方面有产业+5G的空间。这是新一代技术基础,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下一步发展的支撑。

4.在5G加持下的数字消费

第四,在5G加持下,中国可以启动更多的数字消费了。大量的新机遇出现了:首先,技术发展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双轮驱动,很多百亿级、千亿级的消费,可望实现商业化了。其次,疫情培养了消费者的新消费习惯了。现在网络学习、网络会议、网络医疗、网络办公等,大家都已经非常适应了。我相信在疫情过后,有很多会议会被网络形态所替代。

另外,和疫情之前相比,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这其实是一次非设计的广泛实验,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情景,这种实验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想象清华大学全部上网课,在此前我们完全不能想象这样一种场景。我们也不能想象全国的中小学生用钉钉来上课。所以,在这次疫情中,通过非设计一种新型实验之后,各个层面对创造出新的应用形态接受程度更高,想象力更酷,想象空间更大了。因此,我们数字服务有大量的新的机遇。

举例而言,一是远程互动网络教育。在非5G条件下,我们也有远程教育,但基本是单向的,老师上课学生在远途听,很难做到互动交流,特别是点对点的交流;现在有了5G之后,老师可以教,学生可以问,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直接对人。这样的教学,才有了现场教学的意义。如果教学没有互动,那就是满堂灌,那不是现代教育的体现。在5G之后,这种最后一公里多点互动、往返互动的远程教学模式,就能轻松实现了。

二是远程医疗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可能实现了。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大部分就是问诊,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交流;有了5G之后,可以实时远端的诊断,可以给他做检查。将来想象的空间是,可以远距离做手术,医生在这一端操纵,那边医疗器械可以在远端来做——当然这需要的东西更多,不单单是一个通讯能力就能够做到,但有了这样的通讯能力,这个情景才可以想象出来。

体育的新形态也会有很多。现在有现场的体育,互联网上有些像电竞一类的体育,将来体育可以有一种新的智能体育的形态。像我们戴一个头盔在现场,你骑车然后你就想象我要到任何一条赛道上去骑车,你感觉到你那个车蹬地面的感觉、坡度、弯度和你在现场骑是一样的,你在现场是什么表现,他就好像你真实的在当场骑行的表现。除了单人骑,还可以多人骑,可以比赛。智能体育的空间想象也是很大的。除了有很大的场地去做这些体育活动之外,在很小的场地运动,但是你就会感觉出来任何想象中一个室外场景的运动。

音乐消费。远程音乐,特别是大型多乐手合作,比如交响音乐会,对时间的要求一点都不能马虎。去年,音乐家在世界各地通过5G网络试了一场音乐会,叫《巴赫C小调前奏曲》。这些乐手分别在世界各地,德国、西班牙、蒙古、瑞典、美国和日本,声音同步传输……我们大家可以听到这样高精度的音乐会,我们在世界各地通过5G音乐,任何异地听都没有一点违和感,没有一点的时间延迟。我们大家可以想象,将来类似这样文化活动的举办,所有的乐手在中国,在世界请一个顶级音乐家,他在外地通过一个大屏幕展现以后,可完全加入到现场的演出中间……可以想象能创造出来的这种空间有多大。

我大概举了一些在5G加持下,真正的消费对C端的这种数字经济的应用,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并举了几个例子,有教育、有医疗、有文化、有体育。其实还有更多,时间原因,就不讲了。

5.产业互联网前景广阔:猪八戒网的突破

第五,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之下,中国产业互联网前景很广阔。前面我们讲了,产业互联网需要的通信量、计算量,和消费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最主要的还是它有物联网概念的加入。

消费端互联网和产业端互联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举4个方面,其实下面3个方面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数字化营销,无非就是把广告推给消费者,还是把广告推给企业,它就是一个往后延伸的问题。数字化交易,无非是用支付宝来交易,还是用企业的电子化交易来做。物流也是,我们天天看定的外卖、定的淘宝物品到哪了,企业也是看他们定的物资到哪里了。这3点其实差别不是很大。差别最大的还是在数字化平台本身。

无论淘宝、无论天猫、无论京东,它有一个数字化平台,对所有的企业、对所有的消费者、对C端,都是可用的。但对产业互联网来讲,这个平台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纺织企业用的数字化的产业互联网,可以用到汽车企业、可以用到其它类型的产业。连接物联网的设备以后,它要实时知道,比如旋转类设备的转速、力度、热度,能展示它是不是正常工作的所有参数,都是要时时被录入的,所以它需要的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差别也是很大的。对于产业互联网这样的数据连接的计算量和通信量来讲,没有一个更新一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是做不到的。

现在到底产业互联网怎么分类,很不一样,我挑了一个最简单、相对好理解的,就是一个示意。产业互联网大概有这么几类的平台:

一类叫短链平台,可能就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生产管理,它是很局限在一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间的,基本原理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这是中国通信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案例,就是科技企业石油钻井的一个互联网平台,它要把传感器采集到的旋转类,它往下钻机,它的振动信号、温度信号传到现场的数据采集站,再传到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来分析数据,它要做什么?就是到底钻头的工作正常不正常?健康不健康?这样,它要有及早地维护更换结果要出来,它要有效地预防非计划的停机。总之,它是对生产的全部过程本身采集数据和进行控制的一个系统。

另一类是中链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它就向用户的终端服务延伸了,比较经典的,那些大型设备在远端控制的。比如工程机械,是徐工生产的,但它在世界各地运转,这些设备是不是运转正常?部件是不是要换了?它是不是该停该开?我们大家可以通过远端的产业互联网来加以控制,实现自动的启停,可以控制部件的损耗,可以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也可以智能的对零配件进行管理,它可以一直延伸到最终设备的使用端去。

还有一类就叫长链平台。它是协同全过程资源配置的一个平台。也举个例子,大杨集团,在辽宁大连,我去年去了一下。当时我跟工信部的同志讲,我想看一个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结果他给我介绍了这个企业。我当时有点吃惊,我说那也是一个工业很发达的城市,传统的制造、服装制造企业是最劳动密集型的,它非常难用设备来替代人工的操作。工信部的同志说,这个企业非常特殊,它是工信部智能化制造的一个示范企业。我去了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多少年以前我做工业研究,看过太多的制造企业,现在的企业完全不一样了。

大杨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西装定制企业——其实在中国来讲,纺织行业,你只要中国最大,它就是全球最大,它是定制,它不是批量生产工装的。定制是非常昂贵的一种生产过程。他们以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为手段,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速反应的定制化生产模式。而且他还正在建设一个单裁定制智能化系统,就一件一件的做,来做这样的定制工厂。这个工厂如果不能智能化,它生产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这是在企业现场拍的图,这是一个3D量体——它在全世界有20多个可以量体定衣的点,比较理想的就是两方一接,用户在3D这儿站了以后,他们这边就可以把所有的数据采集下来。这个企业的老板是个女同志,非常有眼光。她就说,现在就是通讯的通量不够,经常就会卡。所以她们现在的做法,经常就是这台设备在远端,也要有那边的人量出来以后传回来,还没有真正做到远端实时定制。如果将来5G技术上来,可能就不用那么费事了,客户往这一站,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采集到他所有的数据。

所以,这个企业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工厂,从它原料采购到出厂,它恨不得从棉花怎么种都想知道,从产链回到企业的采购端,然后到生产端,然后到客户端,是一个全链的、智能的产业互联网的平台。

这个企业还很有意思,它建了一个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如果没有足够规模,这个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昂贵的——每一个工序怎么做,都要做非常多的工作,它又是小批量,不断的在变换产品的类型。它做了一个据说是中国、也是全球最好的纺织行业的智能化的制造体系。它企业所有的车间都会展示整个生产进展的情况。这真还是一个劳动密集的企业,没问题,到车间看人很多,但同时又是一个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产业。这真是很出乎意料的。

6.制造、服务业融合发展:生意帮会颠覆企业形态吗?

第六,5G之后或者新一代通信技术之后,促进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痛点:制造业比重下降得比较快,一直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分。中央、国务院也多次讲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现代经济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经济,有时候很难区分。像刚刚讲的中链平台,制造企业一直延伸到远端的客户服务。然后长链平台就更不用讲了,它又往前延伸到所有的供应链上去,那么它是哪类企业呢?我们现在经常讲服务型制造商和制造型服务商,其实它一定是一个融合的企业,它都是在现代数字技术下,数字技术发展就能提供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一个,它能促进制造业更高效的发展和快速的迭代;另外,它能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新技术条件下可以期待的一种前景。

还是举例子:猪八戒网。可能消费者听得不太多,但这个企业是一个挺大的企业,平台的规模相当大,他做什么呢?他给生产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生产性服务。开办企业的时候需要做什么?需要创建,需要注册、需要取名、需要品牌设计、需要设计logo、需要文案、需要向社会推介。在企业中间生产的时候,需要钱、需要专利、需要商标、需要版权、需要交税。企业运转,可能需要IT系统,需要很多东西;然后你的特色服务,你可能装饰装修,你可能开国际会议需要翻译。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自己做这么多的服务,一定水平很低,效率也很差。因为你雇不起那么高的专业的人。猪八戒网可以用专业化的人,来提供给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这个企业在重庆,在那个地方,能产生出来全球最大的平台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它有多大规模呢?总注册数是2200万。

为什么叫它是大型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呢?它共享的人才数——就是服务商, 1000多万,雇主的企业1000多万。它开店的服务商,是企业——有点像天猫,上去的是企业;淘宝,上去的是个体——有1200余万家;已经有10多万个人在平台上,由于各种生产性服务到位,被孵化成公司了。它的业务量大概都是这么大的量:1000多万服务商是为1000多万个买方、雇主方提供服务。它能提供1000多种生产性服务,给300多万户企业设计了品牌,给100多万户企业设计了logo,给180多万户提供了营销服务。给企业做IT系统的有80多万次,提供知识产权服务120多万次。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不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一个规模的实体经济,这样的专业化的服务平台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的。淘宝、京东这样to C端的平台,客户群是我们13亿人。那么,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面对的是我们整个的制造业、整个的农业、整个的实体经济。一定要巨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存在、企业存在,这种企业的生产性平台,它能够做到这么大。

这是大型平台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商,这是一类专业化服务。还有挺多的,比如提供云端多种服务的生产性平台。航天云是中国比较早的一个平台,它想的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各类各种各样的生产性服务都可以提供。它上面有很多的开发设计的工具软件,小企业有能力开发自己的软件或者智能系统,你可以上平台,用它的基础工具平台,然后开发。它这种能力非常强——还是这样,用户足够多,这种平台才有价值,它也是面对大生产的开发商。

还有一类企业很有意思,比如杭州捷配。它做印刷线路板,给印刷线路板打样——打样环节可能要打几次,也可能要打十几次,实际上就是做个样品看一看。一个企业打样,很分散、很零散,单价也不高,但量很大,时效要求又很高,它是一个研发级的、设计级的订单。这个企业就专业给全球只做这一件事,你可以想象它的专业化程度有多高。它把过去需要5天才能完成的样品生产缩短到了24小时,原来需要300块钱,现在只需要30块钱。它需要背对一个巨大的产业规模,做小批量低价位的生产,它可以做到一个全球化的大企业。

还有一个企业,叫生意帮,宁波的。它非常有特色,是一个社会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此前没有过,据说在全球也没有,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企业。它利用宁波、江苏产业群特别密集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非常多的产业群,小企业的特点是,生产不均匀,来一单就生产,可能过一段时间,没有订单了,设备就闲置了。

可能在同一时间,很多企业、每个企业中间会有一些闲置设备,“生意帮”就利用这样一个背景来做一种业务:接单以后,向区域内的这些小企业询问,我需要的设备谁有空闲?再把这些设备组织起来。它有空闲以后,就现场组织一条,我们叫云端工厂,然后来生产一个专门的产品,生产完以后,云工厂现场解散;接了新单,需要什么设备怎么匹配,再新组织一个。

这是它去年接的一个单,中国一个共享自行车企业,要到海外推广,所以它要得很紧,它要做一个共享自行车车牌,那车牌有技术含量的,它要扫码、解码、收费、停车等等。这个企业就询单,说需要在50天内生产470万个新型车牌。没有企业能接,这个单要的太快,而且新型车牌的生产不是一个传统项目。这时候,生意帮的工程师就开始接下来,发现小批量的生产,生产完以后,他觉得产品质量可以,他就开始组织云生产线了:他组织了56家工厂、153台闲置设备,因为设备闲着也是闲着,给他用要价就比较低,然后他就开始生产。他大概40多天就把这些产品生产完了。生产完以后,没有新的增量订单以后解散,工厂不要了,下次来了新的订单,需要什么设备,需要多少,再现场组织。这也需要背靠一个很大区域内的产业集群。

刚才举了几个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面对大规模的制造产业,能够做什么样新的服务。

说句题外话,后面两个案例,一个是做印刷线路板的,一个是生意帮,这两个案例特别有经济学价值,对做经济学研究的,它确实意义太重大了。马克思、斯密都讲过分工的重要性——就是分工在多个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会带来什么可能?美国的科斯教授,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他说为什么要有企业呢?机器设备社会化的来组织生产,不是更好吗?企业一旦组织起来,在企业里边,有可能你接不到单以后,这个设备就会被闲置。而且你在企业里边有可能他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设备不能够专门针对一种非常细的产品来生产。你不可能有满负荷生产能力的使用,也不能够有足够的生产弹性。生产量大了,就把它变成一个大企业,生产量小了,变成一个小企业,是不可能的。他弹性也不够,因为他专业化也不够,是吧?

为什么要有企业呢?科斯就提出了一个概念交易成本,他说社会化组织生产的交易成本太高,我要搜索哪有现成的设备,我要知道这个企业他有设备,他的信誉高不高?他上一单做的怎么样?他是不是一个可信的企业?我不知道他的信任怎么样,我怎么匹配那么多的设备在一起,同时来完成一个生产过程?他说社会化组织资源的交易成本太高,所以要有企业。假如交易成本为零,企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化生产组织方式。

我们现在问一下,数字经济时代、搜索成本、信任成本、匹配成本都大大降低之后,也许企业的组织形态会发生大面积的变化。如果5G类似这样的信息技术发展,这还很遥远,我们等着瞧就是了,但是我想它应该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出现。

7.政府、市场各归其位

最后,市场和政府在中间要各归其位。这也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无论新经济也罢,无论今后的数字经济也罢,大家各自干什么。在新一轮数字经济中,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有这几个道理:一,新基建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性。那种创新、那种迭代的速度,那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很难讲政府要事先做出一种规划和计划来,它一定要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我们非常相信,这个领域中企业,能力都是从市场中拼杀出来的,有很好的综合能力和眼光。三,中国这些企业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了,都是世界级的大企业了。在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中,一定能够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在企业很强大的情况下,政府做什么?政府站在旁边看。它怎么弥补市场的不足?这时候的市场不足和数字经济时代之前的市场不足,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看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的变迁:前20年没有中国的,2010年中国有几家,石油、银行;但现在进入前十大的公司,中国有两家都是数字信息企业。所以,中国有全球最好的数字企业、市场中间拼杀出来的企业,他们的能力一定是很强的。

我们刚才讲企业为主导、市场为主导,他们能够做中国下一代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事情的时候,政府干什么?政府一定要理解,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治理的需求,对政府该做什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时代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了主导产业的核心增长点,治理要干什么呢?

第一,在那些传统的统计数据之外,一定要关心数字企业、能够展示数字企业发展的一些统计数字。这个,最近几次中央重要会议上都提出了,要加大对新经济指标的统计和使用。

第二,万物互联时代,一定是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不要争制造业优先,还是服务业优先。其实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给一个中性政策,它一定是融合发展的。最后争出来,这个文件讲制造业优先,下一个文件讲讲服务业优先,第三个文件就讲制造业、服务业都要发展,最后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其实时代变了。

另外,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应用场景,企业是不可以控制的。什么含义呢?以前为什么政府要做研发呢?因为研发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投资多,企业不愿意做。所以,这时候政府要做研发,企业在产业链上把它应用。现在,那么多的大企业,他们投资做新一代数字技术研发的能力不比大院大所差,特别在应用层面。但他们做出来以后,落地落不了。它需要和教育系统连接,它需要和医疗系统连接,它需要和政府治理和城市治理连接,应用场景的落地权力在政府手上。所以,这时候技术开发政策可以交给企业,政府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政府要有管控,合理管控下,把这些应用场景能提供给市场和企业,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

再者,产业的优势来自于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并存。这时候产业组织政策,就不能说企业大就一定有问题,企业大它有规模经济;但也不能说大企业政府就不管了。当企业最大没有监管的时候,企业作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这两者中间找好平衡,是一个非常新的挑战,也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很多公共产品,政府的公共机构就应该提供或者购买这些产品来为市场服务。产业互联网要连接万物,每一个入网的这个物品,必须要给它命名,要把它勾画出来,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这样才有可能全网来通用。所以它需要一个身份证,现在产业互联网有一个基础建设,叫标示解析体系。就是每一个入网的东西,要给它命一个名、给它一个身份证。你可以想象,中国产业互联网要连接的东西有多少?中国信通院,它是工信部下边的一个机构,是一个公共机构,它就来承担这个公共服务。比如,它就要给海尔的一个产品命名了,这是它的一个解析系统,它用这样一些数码来把这个产品在物联网中能给它唯一的标识出来。完成类似的标识,光信通院一家已经超过20亿个。这个从企业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它是一个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公共产品,政府多做点这样的事情。

除了对数字经济的发展之外,数字技术的治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对人的面部识别,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间还是发挥了作用,有很多好的作用——比如寻找走失的儿童,自从阿里推出儿童防走失系统之后,基本上很难再走失了,很快就被找到。另外,面部识别,可以无人机抓拍违章。这也很有意思,张学友的音乐会,开一次抓几个逃犯,把那种需要识别的要抓的人,能把他识别出来。但是,面部识别技术也可以被非常不当的使用,比如它可以微型武器,把想找的人放进去以后,它到处去找你,能够最终靠面部识别技术来精准攻击。就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好的,也可能有很不好的,需要共同来想一个很好的治理措施,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

防疫中间,我们对很多技术的使用、对于数字技术的使用,有正向的作用。很多国家都允许临时条款,因为在国外,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疫情中间,大家认为是应该更加开放的使用,今后要不要常态化?这也是政府需要及早考虑的一个问题。

总结一下:第一,数字经济新一轮发力面临多方面的重要机遇,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机遇。第二,中国有发展数字经济的突出优势——人口多、国家大、产业技术好,有一批非常好的企业,在疫情中间又展示了它的数字技术的能力。所以数字经济对我们疫后的复苏、就业、消费的迭代、产业升级,对服务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的影响。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市场基础性的力量,政府和企业要各归其位——所谓其位,是数字时代的各自的位置,然后产生活力,促使我们数字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