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的会有“报复性”消费吗?保就业、提收入才是关键)
消费是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引擎,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当下,通过一揽子的经济救助政策,提升居民收入、保就业,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是推动经济全面回暖的关键。但目前消费的复苏总体慢于供给能力的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普遍预期的消费反弹没再次出现。
但我国消费潜力仍然巨大,而提振消费的核心就是让人民群众有能力消费。因此不少专家表示,可考虑消费券和现金补贴共同发力,纾困疫情受损群体、低收入群体。
多重因素导致消费未实现快速反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从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下降44.3%,商品零售下降15.8%,全国网上零售额下降0.8%。
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8.1%。虽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4.7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跌幅仍较深,恢复仍较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消费恢复较慢主要还是因为疫情导致普遍的社交隔离和旅行限制,对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特别是居民基本的线下消费活动产生了直接的打击,比如线下零售、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等,毕竟我们的线下消费还是占了主要部分。
此外,消费没有实现快速反弹的原因还包括:消费面临劳动力市场需求收缩的挑战,失业率上升、收入预期不稳定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疫情可能对人们的消费观与消费偏好产生深刻冲击;疫情尚未完全消失,消费者对线下集聚性消费行为尚存在顾虑,一些线下消费形式也尚未开放等。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收缩,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在高位,加上棚改货币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减弱,居民当前消费意愿较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4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分析,一季度的疫情防控使消费受到了一些抑制,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消费会得到一些回补。同时,我国消费潜力巨大,推动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消费的扩张。
促消费的关键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即居民收入。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
“决定消费的因素,不单单是看当前的收入,也要看预期的收入,还要看财产的状况。”毛盛勇表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长会逐步好转。从消费意愿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消费结构总体升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保障的程度在逐步的提升,覆盖面在扩大,保障水平在逐年提升,消费还是有很大潜力的。下一步,要加大各方面扩大消费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关键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2019年的经济稳步的增长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7.8%,而包括新老基建、房地产投资、企业厂房设备投资在内的所有新增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只有31.2%。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老基建都很重要,如5G基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发展前途广阔,但总量不过千亿规模,即使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在下一轮经济复苏过程中“挑大梁”。
在此背景下,消费作为中国及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第一引擎,能否快速恢复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而提振消费的核心要义是让人民群众有能力消费。
目前,随着疫情后期各行业复工复产协同效应增加,叠加居民居家隔离的要求逐步解除,线上线下消费均有望回升。此外,随着各地纷纷推出消费券,以及汽车等消费品的定向刺激政策,前期下滑的可选消费有望回升,居民补偿性消费可能出现增加。
王军表示,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可考虑消费券和现金补贴共同发力,纾困疫情受损群体、低收入群体。建议以特别国债的发行为契机,尽快尝试发放普惠性质的现金补贴,大幅增加发放消费券的城市、规模和力度,拓宽消费券的使用范围,从餐饮、零售、旅游、酒店、文化娱乐逐步扩展到教育培训、家电、汽车、装修装饰等,有效发挥其在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停摆重启键和社会公平稳定器的双重作用。通过救助的形式刺激短期消费,既可以兼顾危机救助,又能够保证经济稳步的增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提出了“双层”消费刺激方案。首先,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因疫情失业的群体发放1000元用于消费的现金券,总额约为2500亿元。这个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是很高的,他们的收入大多数都要花出去,来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转。
其次,对其他人群发放总额为5000亿元的消费券,由国家统筹,可以让地方政府探索“一城一策”。据蚂蚁金服的初步估计,杭州消费券带动线下消费乘数效应明显,而且小额消费券带动的消费大多集中在餐饮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字化支付规模,在消费场景的数字化呈现方面有很多创新,发挥这方面的优势,鼓励市场机构积极参与,对疫后消费复苏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短期的消费补贴,为长远计必须要稳就业,就业稳居民收入才能稳,才能为消费提供不竭动力。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目标,而保居民就业排在首位。会议提出,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毛盛勇表示,重点群体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比较大。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今年国家一直在推出就业优先的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一方面,千方百计帮扶企业渡过难关,通过稳企业、稳经济,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帮扶,比如增加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帮扶他们返乡创业。下一步,还要继续灵活推动就业和创业创新。